发布日期:2024-11-05 23:55:56
浏览量
:20
年轻人的数量,决定了城市的未来。
今年以来,各地的抢人大战不如前两年那样激烈,但在人口大盘见顶的大势之下,暗暗较劲从未停歇。
比如冲刺千万人口的南京,今年继续降低落户门槛: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,在本市拥有合法稳定住所且实际居住的非南京户籍人员,可以直接办理落户。
还有山东省会济南,接连举办“首届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”“海右人才日”等,向年轻人抛出橄榄枝。
实际上,对于新一线或者二线城市而言,这几年都是引入人口和人才,做大增量的绝佳机遇。原因很简单,大量的年轻人正进入就业市场。以大学毕业生为例,数量屡创新高,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超过1170万人。预计,明年毕业生数量仍将维持高位。
只要有岗位,辅以城市地位的加持,以及基础配套的完善度,一般不愁招不到人。
更进一步说,在当下形势下,即使面临财政紧张等困难,越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。人多了,城市才能活。
所以,观察当下的区域发展,凡是仍在重金求才的城市,未来发展一定不会差。
基于上述判断,青岛明显加大了招引人口和人才的“胃口”。
今年7月,《青岛市青年人才集聚三年行动计划(2024—2026年)》提出,三年内新引进青年人才45万人以上,新落户青年人口15万人左右,青年群体占全市就业人员的比重保持在70%左右。
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前三季度,青岛引进集聚首次来青青年人才11.75万人,同比增长11.17%。
这说明,青岛在年轻人,尤其是优秀年轻人心中的地位有所提高,越来越多青年人才正投奔青岛而来。
青岛之所以受青睐,无外乎几个原因:一是在北方城市中,青岛仍然是人才心目中靠前的选项;二是青岛构建的产业平台,提供了更多机会;三是青岛舍得投入,包括大规模建人才房等。
目前的机遇,青岛应该牢牢抓住,甚至可以把“胃口”再放大。
从全国人口流动的趋势看,珠三角、长三角等南方城市,以及一线城市,仍是人才的首选。《2023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》榜单中,排名前十的分别是: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广州、杭州、成都、南京、苏州、武汉、无锡。再从人口实际增量看,2023年人口增量最多的前10个城市是:合肥、郑州、杭州、成都、深圳、上海、广州、长沙、西安、温州。北方城市只有两个,郑州和西安,分别增加了18万人、8.23万人。青岛增加近3万人,排名全国20多位。它们所在的省实施强省会战略。与此同时,其人口出生率都超过了全国(6.4%)。去年,西安出生人口10.75万人,出生率8.22‰,高出全国近2个点。郑州全年出生人口9.8万人,人口出生率为7.59‰,死亡人口6.4万人,自然增长3.4万人。在人口和人才仍不断东南飞的情况下,青岛、郑州、西安等北方城市,是北方为数不多的几个亮点和支撑点。随着产业升级,这几个城市逐渐与一线城市和南方城市“正面交锋”,成为一些逃离“北上广深”年轻人的目的地。但大多数增量,依然来自省内。西安是最典型的例子,2022年,西安人口增长12.29万,其中自然增长人口仅有1.01万,其余11.28万都是机械增长人口。放眼陕西,除西安外几乎都进入负增长,西安人口集聚度进一步加强。以青岛、西安、郑州为代表的北方城市,短时间内很难扭转大趋势,并产生一个后果:北方城市的人口和人才争夺,会更多陷入北方或者本省的内卷。这种情况下,哪座城市的经济体量更大,产业更为先进,就会吸引更多周边区域的年轻人。青岛这些年人口的增加,几乎全是机械增长,也就是外地迁入,直接反映了城市在塑造产业体系上的成就。年初青岛透露的数据显示, 规划的8个新兴产业专业园区集聚了一批大项目,在建项目50个、计划总投资1351.4亿元,已签约待开工项目13个、计划总投资337.9亿元,争取8个园区年营业收入突破1300亿元。前三季度,青岛集成电路、新型显示、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%以上。芯恩半导体、京东方移动模组、歌尔虚拟现实整机等骨干企业陆续达产满产。这些项目都是承载人才的平台。去年芯恩(青岛)在吉林大学发布的招聘简章显示,当年度计划招聘600人,其中研究生450人,本科生150人。当年,芯恩已有员工4000余人。围绕芯恩等集成电路企业,青岛正在形成在此领域的人才生态。与南方先进城市比,青岛确实有差距,但放在北方,青岛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。除了企业平台,青岛另一个发展比较突出的,是构建了各种科研机构平台。10月29日,哈尔滨工业大学(威海)青岛创新发展基地揭牌。通过导入哈工大在空天信息、集成电路、储能、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优势资源,推动青岛城阳区在高能级平台建设、高科技成果转化、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提升。除了哈工大,哈工程、北航、西安交大等几十所院校在青岛都有落子。此外,“十四五”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“仲华”热物理试验装置也在推进中。每一个机构,都有自己的生存优势和法则,能带来高层次人才是共同特征,区别是多和少。其实,城市应树立一个理念:人是目的,不是手段。把舞台搭建好,比什么都重要。引入人才方式,一是平台(企业)引入,另一个是环境吸引,既包括自然禀赋,也包括创业的环境。青岛在平台引人上成绩可圈可点,但在让青岛成为创业沃土方面,表现尚不尽人意。提起青岛,与“创业”二字的关联度没有那么深。深圳之所以成为年轻人的“圣地”,是大家认为“机会多”。其背后的根源,则是源源不断的创业者。创业者多,机会自然就多。客观而言,青岛要想成为深圳那样的“创业之都”,难度很大。实际一点,青岛可以学习深圳,打造宽松友好的创业环境,能少管的就少管,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。同时,青岛借鉴合肥,在重点领域率先创造一流的创业环境。合肥将目光瞄准了科技转化,拢聚全国乃至全球资源为我所用。数据显示,今年1至5月,合肥推动市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肥新成立企业209家、累计达845家,其中估值过亿企业45家。与之相配套的,是各种引导基金。安徽去年透露,全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、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、省级种子基金等政府及社会资本超2万亿,2023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150亿元,位列长三角地区第一。这些资金也让很多创业者获得事业起步的“第一桶金”。青岛当下面临“专新特精”企业后劲不足等问题,合肥模式能快速见效。一方面,青岛科研机构不少,与全国高校合作密切;另一方面,从2020年开始,青岛打造创投风投之都,设立了很多引导基金,有雄厚的资本优势。两者同时发力,应该能为城市杀出一条赛道,吸引人多人才、资金前来。